明月几时有
印象中,在国外度过了两次感觉比较好的中秋节。第一次是在清远。当时我们在天台上一边赏月聊天,一边吃月饼还有水果——少不了柚子的。当时看到不远处有不少孔明灯飞向了夜空,惟有天台附近有一个孔明灯飞不起来,落在某处奄奄一息。我有严重的惧高症,然而坐在九层楼以上的天台上赏月,却觉得心旷神怡,丝毫不觉得恐惧。晚风吹来凉凉的,每一口呼吸都像是吸入仙气。楼下的街道也因为节庆关系而提早打烊,渐渐变得冷冷清清。昏黄色的街灯,独立而不孤独地为每个路人照明前面的路,不吝啬地将勇气加在他们身上,别有一番风情。如果早上热闹的街道好比日出,使人感到精神奕奕,那么晚上的街道好比日落,使人留恋朦胧迷醉的景色。
至于第二次是在大学期间的某一年中秋节,具体是哪一年我不记得了。班上只有寥寥的26个同学,阴盛阳衰,而我是唯一一个来自异国的。我们一起坐在只有月光和看台灯光照射的足球场上——其实我很喜欢坐在这个足球场上,摸起来粗粗的,但不刺手。分不清是假草还是真草,我倒觉得像地毯,不过含有一种像粗糖般的颗粒。每位同学都得到一粒月饼,然后分享各自从家乡带来的零食。回忆那个月饼或是之后几年间收到的月饼,就觉得牙关发软——那个甜度高得需要用夸张手法来形容,吃过一口就不想自虐了。还是家里带来的好吃。
说到中秋节,那就一定要听邓丽君或王菲版本的《明月几时有》来应应景。第一次学会这首歌的歌词是在高三的时候,当时教我的老师对着麦克风,轻轻哼唱起这首歌。学会唱之后,就自然而然记住歌词了,也记住了苏东坡。大二的时候,也对苏轼这个大词人写了一份浅析他诗词的论文,也是我写过的论文题目中最短的一篇。我也想象过,当我毕业的时候,是否有机会跟班上的同学一起穿上旗袍,象征我们是中文系的学生,然后以《明月几时有》作为完成大学里程碑的句点。
明月一直都在那儿,以自身规律变化着。我们也在变,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。唯一不变的,是脑海中磨灭不去的回忆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